日期:2025-07-14 05:28:11
广州中心城区居民拧开水龙头时,总有人对着泛黄的水渍皱眉——明明守着珠江却不喝"好水",非要舍近求远用西江水?这个困扰市民十余年的疑问,背后藏着超大城市供水的复杂密码。
清晨六点的西村水厂,三台抽水机组正以每秒12立方米的流量抽取西江水。这些带着泥沙的"浊流"经过沉淀池、过滤池、消毒池的18道工序,最终变成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在广州供水调度中心的大屏上,实时跳动着四大水源的数据:西江日均供水量达120万立方米,占中心城区总供水量的65%。这个数字背后,是中心城区日均300万吨的刚性用水需求。
东江虽然是三江中水质最优的"黄金水源",但其供水能力存在天然瓶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水源,东江不仅要满足广州东部200万居民用水,还要保障香港75%的淡水供应。2024年夏季用水高峰期间,东江流域遭遇50年一遇干旱,水位一度逼近生态警戒线。正是这次危机让决策者意识到:若将中心城区全部切换至东江,一旦遭遇极端气候,百万市民将面临断水风险。
北江供水区则受制于地理格局。翻开广州地图可见,北江取水口位于顺德水道南岸,受珠江潮汐顶托影响,枯水期取水口水位常低于海平面。2023年台风"泰利"过境时,北江取水泵站被迫停机12小时,导致海珠区南部80万人陷入临时供水紧张。这种地理局限,使得北江难以成为中心城区稳定水源。
现代科技正在改变水质困局。在石门水厂,价值千万的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系统每天处理60万吨西江水,能去除99%的有机物和重金属。2024年新建的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通过海底隧道将西江水直供深圳、东莞,实现了跨流域调水的智慧调配。这些投入让西江水的出厂水质从2010年的Ⅲ类提升至现在的Ⅱ类标准,部分指标达到直饮水标准。
供水管网的老化改造同样关键。越秀区地下埋着1958年铺设的铸铁管道,这些"血管"的渗漏率高达18%。2023年启动的管网更新工程,用球墨铸铁管替代老旧管道,使西江水在输送过程中的浊度增幅从3NTU降至0.8NTU。正是这些看不见的地下工程,让"差水"最终变成"放心水"。
当我们站在广州塔俯瞰这座城市,会发现供水系统恰似精密运转的生态网络。西江水的"不完美",恰恰成就了城市供水的韧性。这个选择背后,是水资源配置的平衡艺术,是城市安全的底线思维,更是现代科技对自然条件的智慧超越。下次拧开水龙头时,或许我们该为这份来之不易的"浊中取净"点赞。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股票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