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7-08 06:54:44
编者按
当前,提振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政策支持的主要着力点。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在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又称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在加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国在“制造大国”的坚实基础上成长为超大体量的“消费大国”。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对此,中国经济时报邀请智库专家围绕如何大力提振消费、打造消费大国展开分析把脉,提出真知灼见。
核心观点
要结合消费转型升级趋势,重点在支持发展型消费上提高金融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撑。一是扩大多层次消费金融供给,二是创新消费金融产品设计,三是数字化驱动消费金融增效降本,四是优化消费金融政策与监管环境,五是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王朝阳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要把握消费升级趋势,提升拓展传统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扩大深化服务消费,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然要求。要结合消费结构调整特点和转型升级趋势,扩大对各类经营主体的金融供给,创新设计消费金融产品,以数字化手段持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按一般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消费升级呈现出从生存型、改善型到发展型、享受型的递进轨迹。大致来看,人均GDP低于3000美元时,处于生存型消费主导阶段,食品、基础衣物等必需品支出占比高,往往具有较高的恩格尔系数。人均GDP在3000—10000美元时,对应改善型消费爆发阶段,家电、汽车、家具等耐用消费品快速普及,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消费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进入发展型消费跃升阶段,服务消费占比超过商品消费,教育、健康、文化、休闲等支出成为增长引擎,消费重心转向自我提升与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人均GDP进一步提高到3万美元后,进入享受型与个性化消费阶段,奢侈品、定制化服务、精神体验消费增加,消费成为一种自我表达与价值观载体。
由于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现阶段我国消费总体上既具有改善型的特点,也表现出发展型的趋势。近年来,我国消费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居民消费从以商品消费为主转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越来越受到青睐。2024年,我国服务零售额比2023年增长6.2%,增速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额3个百分点;交通、旅游等相关消费增势良好;数字娱乐、在线教育、直播及短视频购物等带动通信信息服务类零售额实现两位数增长。今年1—5月,在“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增速超过去年同期水平,手机、家电等政策支持范围内的产品销售表现出较高增速,这类需求主要是改善型消费需求。同时,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下,消费领域涌现出大量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场景。比如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新消费业态,数字文旅、在线健身等新消费模式,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消费场景,大多具有发展型消费的特征,为进一步扩大消费拓宽了新空间。
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商品或服务表现出“供给创造需求”的特点。比如火遍全球的LABUBU,就是因为满足了当代年轻人对个性化表达的渴望。因此,相关经营主体能否开发提供这类击中人们内心的商品或服务,能否在销售策略与营销模式的支持下创造需求,对于下一阶段能否扩大消费并实现消费升级具有关键意义。此时,扩大对这些经营主体的金融供给,提升消费金融服务水平就变得至关重要。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从支持增强消费能力、扩大消费领域金融供给等方面提出多项重点举措。要结合消费转型升级趋势,重点在支持发展型消费上提高金融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撑。
第一,扩大多层次消费金融供给。
当前,我国金融体系表现为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结构,信贷仍是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要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消费行业经营主体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满足消费领域多样化金融需求。在直接融资渠道中,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旅游、教育等服务消费领域企业发行债券;对于符合条件的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支持发行金融债券来增加资金来源;对于生产、渠道、终端等消费产业链上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支持通过发行新股上市、“新三板”挂牌等方式融资。从消费金融的供给主体和市场格局看,银行业具有资金成本低、风控体系完善、客户基础庞大等优势,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以其灵活性和专注度在细分市场表现更加突出,互联网平台与持牌机构合作的助贷模式成为主流发展方向。在严监管和风控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合规经营能力强、资金实力雄厚、风险管理水平高的头部机构竞争优势更加凸显。要注重发挥各类机构的固有优势,在供给侧形成协同效应与发展合力。
第二,创新消费金融产品设计。
教育服务、健康管理、文旅休闲等是发展型消费的重点领域,要鼓励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内部组织架构和专业团队,有针对性开发设计金融产品,破解消费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借鉴相关国际经验,在教育升级方面比如发行“技能信用卡”,推动金融机构与职业认证机构合作,提供先培训后付费、就业后分期的弹性贷款服务;开发多种教育年金保险产品,通过定期缴纳保费,为子女在不同教育阶段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在健康管理方面,比如开发类似于美国FSA(Flexible Spending Accounts)的税收优惠储蓄账户,允许个人在税前存入资金,用于支付符合条件的医疗保健和家庭护理费用,以此降低税负并增加实际可支配收入。推出长期护理保险与护理消费金融组合的金融产品,类似于日本的介护保险制度,为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需要长期照护的个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相关医疗护理服务或资金支持。在文旅休闲领域,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文化旅游等领域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要推动合适的项目尽快落地,通过案例积累经验,吸引更多资本跟进。还可参考一些地区推出的“信用+知识产权质押”的服务模式,探索数字版权质押融资服务,支持文创工作者以知识产权(IP)收益权为抵押物获得资金支持。
第三,数字化驱动消费金融增效降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机构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和竞争力。”在传统模式下,由于物理网点和人工成本限制,偏远地区、小微企业与低收入群体等的金融服务可得性存在不足。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金融机构能够打破信息局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收集与分析体系,更加全面深入了解消费者的真实情况,提高金融服务的渗透率和覆盖率。要推动金融机构在确保覆盖经营成本和商业可持续前提下,合理适度扩大客户支持范围,促进消费金融扩大规模和提升质量,增强金融服务可持续性。基于智能风控、实时授信及场景化服务等技术,金融机构贷前可以快速完成消费者信用评级,精准匹配评级结果与信贷额度,有效防范过度借贷并降低风险成本;贷中可以压缩传统信贷审批流程,短时间内以“即需即用”的方式审批放款,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贷后可以持续关注消费者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以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式合规地开展催收工作。要推广新技术与消费金融的融合应用,在做好风险控制的前提下优化线上消费金融产品申请和审批等流程,提高消费金融便利度的同时降低服务成本。
第四,优化消费金融政策与监管环境。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居民杠杆率攀升和监管环境趋严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消费金融行业整体增速放缓,进入存量竞争和精细化运营阶段。既要优化监管环境,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也要以差异化监管鼓励创新,比如探索消费金融产品创新的“监管沙盒”,允许机构在受控环境下测试新型金融产品。要推动财政与金融政策协调配合,为消费领域信贷需求增长创造有利环境。比如对金融机构发放的特定发展型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或建立风险分担基金。通过适时降准、降息等手段释放长期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可贷资金规模,降低资金成本,使金融机构有更充裕的资金增加消费领域贷款。还可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鼓励引导金融机构针对教育、健康、文旅休闲等服务消费新兴领域的各类经营主体发放贷款,支持其开发新产品和提升服务质量。《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已经明确提出设立5000亿元的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以及5家属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城市商业银行发放的服务消费重点领域贷款,可按照贷款本金的100%申请再贷款。
第五,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从提高消费者金融素养入手,对老年人、新市民、大学生、投资者等不同群体,施以有差异的分层教育策略,提升各自的金融知识水平。推广开展“理性借贷”教育,普及负债健康度测算工具,杜绝消费者过度借贷行为;通过金融教育宣传、异常投诉识别认定、调解组织自律管理等方式,不断提升消费者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构建和完善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救济的全链条机制,有效维护市场信心和防范金融风险。事前加强信息披露,规范消费贷款合同条款,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利用金融产品查询和消费者保护服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充分、便捷的服务。事中打击诱导营销行为,完善纠纷解决机制,加大对市场扰乱行为和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事后完善债务救助机制,发展合法、规范的债务重组和协商机构,为陷入债务困境的消费者提供纾困渠道。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股票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