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10-17 06:17:40
丝路固原日记
宁夏出土文物小传(六)
(点击查看更多)
西周铜当卢
我,一枚西周铜当卢,自三千年前的炉火中诞生,便注定与骏马为伴,见证王朝荣光。
匠人以精铜为骨,在我身上錾刻出繁复纹样:兽面纹威严庄重,似守护疆土的神灵;云雷纹缠绕其间,如周天子号令天下的风云。我的使命,是镶嵌在骏马的额头,在它扬蹄奔腾时,以青铜的冷光彰显主人的身份——或许是率军出征的诸侯,或许是执掌礼乐的卿大夫。
我曾随骏马踏过镐京的宗庙广场,听祭祀礼器碰撞的清响,看王公贵族身着玄衣纁裳,在礼乐声中行跪拜之礼;也曾伴主人驰骋于边陲荒野,感受风掠过耳畔的呼啸,见证周军旌旗在阳光下舒展,将王朝的秩序远播四方。那时的我,不仅是马具,更是权力与礼仪的象征,每一道纹路都承载着西周“礼治”的精神。
展开剩余88%岁月流转,王朝更迭,我随主人的墓葬沉睡地下,青铜表面渐渐覆上青绿的锈迹,却未褪去曾经的荣光。直到现代考古者的手拂去尘土,我再次重见天日,静静陈列于博物馆的展柜中。如今,人们透过我身上的纹样与锈痕,仍能读懂西周的工艺水准与礼乐文明,而我,也成了连接古今、诉说王朝故事的沉默使者。
2024级历史学3班赵艳丽
龟形铜灶
我,固原博物馆藏北魏龟形铜灶,1981年于宁夏固原县西郊乡雷祖庙村重见天日。我通高17.3厘米、长20厘米的身躯,虽小巧却承载着丝路文明交融的厚重记忆。
我的整体组成:由灶、釜、甑三部分构成,构思精巧,造型别致。
灶:作龟形,龟颈和张嘴的龟首为烟囱,龟身作灶身,龟尾为灶门。
釜:置于灶上,直沿束口,圆鼓腹。
甑:位于釜上,窄平沿口,上腹两侧有对称兽面纹铺首衔环,下腹内收,底部带算(箅子)。
核心特征
以龟形为整体造型,将实用功能(灶、釜、甑等的烹饪组合)与动物形态巧妙融合,体现了北魏时期手工业的工艺水平与审美特色。
我的龟形主体暗含乾坤:昂首龟首象征吉祥,龟背驮负的三灶眼可同时炊煮,鲜卑工匠将草原民族对龟的图腾崇拜与中原烹饪智慧熔铸一体。青铜肌肤上流淌的纹饰,既有游牧文化的粗犷线条,又有汉地器物的对称美学。
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浪潮中,我曾立于鲜卑贵族的炊厨。火焰在腹间跃动时,胡饼的麦香与汉家羹汤的醇厚在此交融——正如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将异域风物与本土传统熬煮成文明的盛宴。
如今,我静卧展柜,铜锈是时光的封印。当观众指尖划过展签“北魏·公元386-公元534年”,他们触摸的不仅是17.3厘米的青铜,更是一段胡汉和鸣、东西互鉴的文明史诗。这方寸龟形,正是丝路之上文化共生的生动注脚。
注:作为北魏时期民族融合的实物见证,我的造型既延续了中原“龟兆吉祥”的观念,又融入鲜卑游牧文化的实用主义,成为丝绸之路上文明对话的珍贵遗存。
在历史上,龟形铜灶是流传于汉代,在北魏进行加工,但仍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且每个它都具有每个朝代的特色。
24级历史学二班何依萍
环首铁刀、银镊子
在参与宁夏固原博物馆的展览之后,出自北周天和四年李贤夫妇合葬墓的展品银镊子与环首铁刀让我记忆犹新,它们见证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物质文化与工艺水平。
银镊子共两件,形制精巧,长7.1厘米,上窄下宽,柄端带一环,镊身中部亦套有一环,两侧镊面饰有简洁纹样,反映北朝时期银器制作的实用与审美兼具的特征。
环首铁刀长达86厘米,刀柄以银包裹,木鞘外髤褐漆,鞘身亦覆银饰,并有一对银质附耳,工艺考究。虽铁刀因年代久远锈蚀无法出鞘,但其形制与装饰仍显示出墓主人较高的身份地位。这类刀具常见于北朝贵族墓葬,兼具仪卫与实用功能。
李贤是北周时期重要军事将领,其墓中出土器物融合中原与草原文化元素,是研究北朝社会阶层、金属工艺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
2024级历史学2班杜正梅
金带饰
它诞生于大唐的盛世华章之中,是工艺巅峰的见证者。彼时的长安,是世界的中心,百业兴盛,工坊里炉火熊熊,匠人们以精湛技艺,将金片化为这精巧的带饰。它长仅2厘米,宽不过0.9厘米,却凝聚着那个时代的雄浑气魄与细腻匠心。
工匠先将金片精心模压成月牙状,线条流畅而优雅,如同夜空中一弯新月。接着,以巧夺天工的手法,在其表面压出龙纹。龙,于大唐是皇权的象征,它身上的龙纹张牙舞爪、栩栩如生,似在云端翻腾,每一道纹路都饱含着对盛世的敬意与赞美。背面用薄金皮严丝合缝地封闭,再以小金钉仔细铆接,这些微小的细节,是大唐工艺一丝不苟的体现。
它曾是达官显贵腰带上的点睛之笔。也许,它陪伴主人参加过大明宫的盛宴,在灯火辉煌、丝竹悠扬中,随着主人的一举一动闪耀光芒,见证着帝国的荣耀与辉煌;也许,它跟随主人行走在长安的朱雀大街,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店铺,感受着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
岁月流转,命运无常,一场变故让它被遗落在宁夏固原县七营乡铁家沟的土地下。在漫长的时光里,它被泥土掩埋,不见天日,却从未被遗忘。它在黑暗中静静等待,封存着大唐的记忆。
直到1996年,考古人员的发掘工作,让它重见天日。当第一缕光照在它身上,千年的尘埃轻轻抖落,它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如今,它被珍藏于宁夏固原博物馆,成为历史的讲述者。透过展柜,无数双眼睛与它对视,它向人们诉说着那个开放包容、繁荣昌盛的大唐,让后人得以触摸到千年前的风华。
2024级历史学1班田彦丽
琉璃简瓦
在历史的长河中,元朝是一个独具魅力的时代,而琉璃简瓦,便是这个时代遗留下的一抹绚丽色彩。
元朝,疆域辽阔,文化多元,建筑艺术在融合了各民族特色后蓬勃发展。琉璃简瓦,作为建筑装饰材料中的珍品,在这一时期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这些琉璃简瓦,造型优美,呈弧形,线条流畅自然,仿佛是工匠们精心勾勒出的艺术品。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需经过选料、制坯、烧制、施釉等多道工序。每一片简瓦,都凝聚着元朝工匠们的智慧与心血。在选料上,他们精选细腻的陶土,确保坯体的坚实与细腻;制坯过程中,凭借精湛的手艺塑造出规整的弧形;烧制时,严格把控火候,让简瓦具备良好的硬度和韧性;而施釉,则是赋予简瓦灵魂的关键一步,元朝的工匠们调配出翠绿、蓝等色彩的釉料,经过高温烧制后,釉色鲜亮且富有光泽,历经岁月仍难以褪色。
琉璃简瓦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在元朝的宫殿中,它们整齐排列于屋顶,在阳光的照耀下,五彩斑斓,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富贵。庙宇之上,琉璃简瓦又增添了一份神圣与庄严,仿佛在诉说着宗教的神秘与崇高,成为信徒们心灵寄托的一部分。
时光流转,元朝的繁华渐渐远去,但这些琉璃简瓦却幸运地留存下来。它们见证了元朝建筑的辉煌,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如今,当我们在博物馆中静静凝视这些琉璃简瓦时,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元朝工匠们专注劳作的身影,听到宫殿庙宇中回荡的悠悠钟声,感受到历史赋予它们的厚重与沧桑。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瓦片,更是元朝历史文化的生动见证者,向后人娓娓道来那段波澜壮阔的过往。
2024级历史学三班左延飞
银杂技俑
在宁夏固原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中,一组来自清朝(公元1644 - 1911年)的银杂技俑格外引人注目。2012年,它们在原州区被征集,自此成为博物馆中熠熠生辉的存在。
清朝时,民间娱乐百花齐放,杂技表演凭借其独特魅力,深受各阶层喜爱。无论是热闹的都市街头,还是充满烟火气的乡村集市,杂技艺人凭借高超技艺,引得众人驻足围观。这组银杂技俑,正是清代杂技艺术繁荣的生动缩影。
从文化寓意来看,在古代,杂技挑战极限的特性被视为力量与勇气的象征。因此,银杂技俑极有可能被赋予祈福之意,拥有者期望借助它所代表的力量与勇气,祈愿平安、驱邪避灾。此外,杂技表演中常见的多人协作、默契配合场景,也象征着生活的和谐美满、富足热闹,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艺术造型上看,每一尊银杂技俑都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呈倒立之姿,双手稳稳撑地,头戴精致帽子,身着交领长衫,腰间束着形似蝴蝶结的腰带,昂首挺胸,身体微屈,双腿与地面平行,仿若定格在表演的高光时刻;有的则做出高难度弯曲动作,将肢体的柔韧与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透过银质,感受到那份灵动。
这组银杂技俑,不仅是工艺精湛的艺术品,更是清代社会文化生活的珍贵见证者。凝视它们,我们仿佛能穿越时光,看到清代百姓围聚一堂,为杂技表演欢呼喝彩的热闹景象,深切感受当时民间艺术的蓬勃生机与活力。如今,它们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中,以无声的姿态,向每一位参观者诉说着清代杂技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那段已然远去却又令人神往的历史。
2024级历史学3班朱文婷
来源:宁师大历史与文化学院
发布于:北京市股票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